“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让高质量发展顶上去。”“五一”小长假期间,长江设计院大楼依然“磨刀霍霍”“火力全开”。5月1日、4日,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设计院院长钮新强两次主持召开的引江补汉工程推进会,持续为这个备受瞩目的重大项目上紧发条。
新冠肺炎疫情,让长江设计院遍布全国的生产项目陷入工期延后、成本增加、安全隐患突出的困局。破解难题,方法总比困难多。外业工作停摆,内业整理先顶上去;现场人员滞留工地,索性变被动为主动坚守岗位;湖北省内无法外出,全力调配省外人员赶赴工地;人员隔离沟通不畅,“云办公”提供网络化服务……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超常规应对措施相继推出。
只要君行早,春色倍还人。从金沙江畔到乌江岸旁,从边陲高原到荆楚沃野,截止5月8日,长江设计院遍布全国各地复工项目已超437个,现场人员近2150人。凭借优良传统,发扬“三敢”精神,项目生产捷报频传,技术服务屡获业主点赞……长江设计人正冲破疫情的阴霾,在推进重大项目生产、服务国家战略的征途上迈出铿锵有力的步伐!
规划前期:不讲条件 始终将技术履责放在首位
4月30日,长江设计院召开《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安全保障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推进视频会,组织相关业内技术单位就已完成的《规划》初稿展开深入讨论。彼时,距离武汉“解封”还不到一个月,身为编制技术牵头单位,长江设计院拿出的这份《规划》初稿质量之高,让与会单位无不钦佩。
但如此圆满成果,过程着实艰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规划》编制时间紧、要求高、任务重,涉及组织单位多,沟通协调存在一定难度,加上疫情突袭,武汉被迫封城,项目组成员被“隔离”多地,原先计划好的集中办公和专题调研安排一度被打乱,项目推进异常艰难。
为了赢得主动,长江设计院大年初三开始组织相关业内技术单位开展规划编制工作,细化责任分工,明确进度安排,利用视频会、微信工作群、电话交流等多种方式定期召开院内会议,并果断调整原有工作安排,利用已有工作基础直接编制规划报告,待疫情好转后再组织开展综合调研,同时征求相关省市对规划报告的意见。如此一来,项目组为编制工作节省了宝贵时间,最终圆满完成《规划》初稿的编制任务,赢得业界同行高度赞誉。
在一次项目讨论会上,太湖局水利发展研究中心技术负责人不禁赞叹:“长江设计院在疫情期间的工作成果,已大大超出我们的预期,可想而知他们克服了多少困难,真是不容易!”
事实上,作为长江委主要技术支撑单位,长江设计院始终将技术支撑职责放在首位,无惧困难、勇往直前——
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是事关成渝地区生活和工业用水的骨干水源的关键工程,在保障区域供水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改善水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疫情期间,由长江设计院勘察设计的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标志着项目前期工作取得关键性的突破。
长江设计人还登上平均海拔3700米的西藏高原地区,他们一方面要克服疫情带来的交通、运输等各方面不利影响,另一方面战黄沙、顶烈日,与恶劣的高原环境作斗争,以不屈不挠的精神,英勇奋战在“世界屋脊”之上,有条不紊地推动规划前期项目进行,为西藏水利事业发展默默奉献。
……
困难当头,无以为退,唯有乘风破浪、披荆斩棘。面对年初这场特殊的疫情“大考”,长江设计院承担的所有重大水利前期项目无一停滞,大家凭着坚韧不拔的干劲,奋力守好防疫和抢工的“责任田”,交出了一份“守”与“攻”两不误的高分答卷!
引江补汉:千人会战 “内外业高强度齐头并进”
“轰隆隆……”3月8日上午,在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引江补汉项目勘测现场,随着数台深孔钻机马达陆续发动,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而停滞一个半月的钻探施工重新启动,这是引江补汉工程在湖北境内首批复工项目。而在4天前,在重庆巫溪县的引江补汉项目勘探现场,长江设计院13名项目人员迎来春节后的复工首日。
引江补汉工程前期工作是水利部2020年重点督办考核事项,也是长江委2020年规划前期工作的头等大事。负责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的长江设计院,原本就面临着工期紧、任务重的超常压力,汹涌而至的疫情更使得前期外业勘测工作一度陷入停滞。
外业勘探虽停工,但项目整体进程却没有停下脚步。在前方,被迫滞留的57名外业人员留驻待命,迅速转换工作模式投入线上办公。在后方,长江设计院多次召开项目推进会,规划、水工、施工、航运等专业后方人员采用居家办公、网络会议等方式,进行工程规模论证、工程布局研究、工程方案设计和环境影响评价等可研工作。
疫情好转后,长江设计院项目部火速行动,根据地方政府复工复产方案,分别向工程区范围内各区县发出了复工申请函,现场成立复工复产疫情防控工作组,编制安全生产和疫情防控实施细则,储备疫情防护物资,对现场作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和疫情防控培训,力促引江补汉工程勘测安全有序复工复产。
“全面复工后,我们不惜成本,人力资源和设备成倍投入,施行白班和夜班全天作业,大家都铆足了劲,争取快一点,再快一点,就是要把耽误的近两个月工期补回来……”长江设计院副总工宋志忠告诉记者,截至4月30日,引江补汉项目现场人数增加至1500余人,钻探机等仪器设备达80多台套,大家奔波在山间田野,行走在茂密丛林,经历着炙热与雨水的考验,只为“工期不落目标不改”。
道虽险不容退,路崎岖不言苦。三峡院副经理向家菠介绍,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现场人员没有退缩,而是奔着目标全力冲锋,不分昼夜。项目部朱信波因真菌感染全身浮肿,白天输液,晚上继续奋战。岩土总公司副总工邓争荣从春节前便坐镇现场指挥,白天跑地质测绘,晚上整理内业。汛期来临,雨水增多,只要不是暴雨,地质测绘照常跑,每天步行三万余步。很多位置机动车无法到达,便靠双手双脚翻山越岭,披荆斩棘。“既然苦头没少吃,把活儿干好才对得起自己。”他笑言。
3月18日,经过连续昼夜奋战,引江补汉工程首个900米深钻孔顺利完工;4月26日,引江补汉工程地质勘察初步成果出炉,其中包括5条线路平、剖面图以及300多页的地质报告,勘察范围将近5000平方公里……项目部所有人员用惊人的毅力和拼命的干劲,完成了一件件看似无法完成的任务。
“许多勘测人员几个月都没回过家,这些成果都是他们一步一步翻山越岭,用脚步与汗水丈量出来的!”宋志忠告诉记者,前路虽然依旧任务艰巨,但项目部全体人员都有充分的信心,在确保疫情防控安全的前提下,全力赛跑推进各项生产工作。
行百里者半九十。目前正是引江补汉工程外业工作最繁重最紧张的关键阶段,一千多名长江设计人正奋战一线,努力把受新冠疫情耽搁的工期“抢回来”。长江设计院院长钮新强主持召开项目推进会时表示,当前内外业正高强度齐头并进,深入现场,科学论证,抓紧抓实各项工作,确保按时提交一份经得起科学检验的工程可行性研究成果。
乌东德:攻守有道 “项目进度一刻也没有耽误”
5月4日,随着施工人员最后一仓混凝土振捣收面,乌东德水电站大坝最后一个坝段浇筑完成,大坝主体工程全线浇筑到顶988米,世界首座300米级低热水泥混凝土拱坝拔地而起,巍然屹立。
“乌东德大坝全线浇筑到顶,是全体建设者心血与智慧的凝聚。”乌东德项目设计总工程师翁永红说,“特别是今年我们度过极不平凡的4个月,度过了离别家园的春节,经受了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是值得高兴和骄傲的时刻!”
2020年是乌东德水电站建设的关键之年。工程下闸蓄水后,需要进一步确保挡水建筑物安全运行,并为7月份蓄水发电工作做好准备。时间紧、任务重,对长江设计院乌东德项目部提出更高的技术服务要求。尽管突发的疫情给全体人员带来了防疫和生产双重压力,但也是必须迅速、坚定跨过去的一道坎!
即便远在千里之外的深山峡谷,疫情暴发之初,乌东德工程现场也面临着人员、物资流动近乎停滞的局面。此时,对于留守工地现场的29名现场设代人员来说,守好乌东德,也是一场战役!
拥有积极的心态与完善的机制,是沉着迎战的先手棋。为此,乌东德项目部设代处发挥深耕党建的优势,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乌东德水电站党支部临时党小组,编制《乌东德项目部新型肺炎疫情专项防控方案暨应急方案》,组织召开8次电话视频会议,对春节期间一直坚守现场人员的生活保障、防疫物资准备、纪律要求、隔离区布置、技术文件供应等作了详细安排。同时,积极联系有关部门,协调项目人员安全返岗工作,严密防控下,织就一张精密防疫安全网。
在项目现场,留守的29位技术人员佩戴口罩、防疫上岗证,已成为防疫期间驻守项目人员日常办公的“入场证”,体温检测、隔离用餐以及办公区域、车辆消毒是每日的“规定动作”,为项目现场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确保了工程建设有序推进。
面对繁重的生产任务,乌东德项目始终保持前后联动,克服人员少、任务急等困难,前方技术人员持续对各主要建筑物进行现场巡视与分析,并及时与后方沟通;后方技术人员克服疫情风险大、居家办公条件受限等不利影响,及时向前方提供技术支持,有效助力第一阶段蓄水及蓄水后各项工作。
坚守的日子,有笃定也有苦涩。乌东德设代处副总工程师漆祖芳告诉记者,工作的时候,大家浑身充满了力量,每天都能按照既定目标完成各项任务。但夜深人静时,看着新冠肺炎疫情确诊人数的不断攀升,心里又增添了对远方亲人的担忧。“现场几位设计老总坐镇,通过临时党小组工作机制不断给大家做思想工作,疏导情绪,做到军心稳定,作战有序!”漆祖芳说。
进入三四月份,席卷全国的疫情翻过了最急促的一页,复工复产大潮下,乌东德水电站生产建设加足马力,全力进攻,工程现场不断传来好消息——
4月6日至15日,乌东德水电站工程第二阶段蓄水安全鉴定工作顺利完成,具备4月下旬第二阶段蓄水条件;4月16日,大坝左右岸4台电站机组转子成功吊装完成,机组发电节点任务相继完成;5月4日,大坝主体工程全线浇筑到顶……这些都成为疫情期间送给坚守工作岗位的长江设计人最珍贵的礼物。
“长江设计院身处疫情中心,战疫情保生产措施得力,乌东德工程现场没有一个人发热感染,项目进度一刻也没有耽误。”乌东德工程项目部屡创佳绩,建设部业主也发来表扬信。
目前,乌东德水电站已全面进入945米蓄水阶段,大坝经受持续高水位检验,各项监测数据表明,大坝工作性态优良,为今年7月首批机组安全准点发电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长江设计院一次次技术攻关下,乌东德水电站正坚实地履行着新时代大国重器的重任与使命。
滇中引水:前后联动 “立在前方代表的是长江设计院”
“起跑就是冲刺!复工就是决战!”作为中国西南地区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水资源配置工程,滇中引水工程春节前便全面铺开进场建设工作。工程全线蓄势待发,等不了也停不了,2月10日便全面吹响复工复产冲锋号。
对于长江设计院项目部来说,一面是工程建设全线你追我赶、奋勇争先的劳动热潮,一面又遭遇身处疫情中心工作停摆的冰点。在“冰与火”之间,滇中引水项目部通过前后联动,采用“电话联系+施工单位技术人员拍照上传+线上办公+后方支援”方式及时处理日常技术问题,超强输出保证了设计工作不断档。
一开始,受疫情影响,湖北、武汉地区的设代人员不得不推迟到现场服务的时间。为尽快赶上工程进度,项目部积极与当地疾控防疫部门交流沟通,灵活采取分地、分批的复工计划,到3月上旬陆续有人员从昆明、黄石、南昌等地辗转奔赴现场。最终,20多名工作人员陆续披挂上阵,投身奋战滇中的热潮。
随着工程建设不断走向白热化,项目工期一再压缩、施工队伍工作量不断加大,也对滇中引水项目部设计图纸供应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项目部采用前后方配合,远程视频技术交底、远程参加各种例会等方式开展工作。在前方,工作人员尽量身兼数职,除完成本职工作外,还要代替其他专业参会、讨论及分步工程验收,一个人在现场就像一支队伍。在后方,工作人员不断提高图纸校审效率,部分白板图经校审后先期提供现场施工,后续疫情缓解再补办盖章等手续,力争以最快的速度输出图纸。
从3月10日到达工地那天起,滇中引水大理设代处副处长刘冲平感觉自己每天都“忙到飞起”。彼时设代处一共只有2人,人手严重不足,工程进度又步步紧逼,每天上午,刘冲平都要在尘土漫天的工地隧洞间来回穿梭,做地质编录,巡视工程情况,完成地质勘测本职工作;下午还要代替其他各个专业同事参会,技术讨论会、设计交底会、监理例会、劳动竞赛推进会……确保及时将现场情况反馈给后方人员;到了晚上,还要继续面对繁重的内业整理工作,加班到凌晨已成常态。
外业条件艰苦,刘冲平和其他技术人员一天下两三次斜井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事,有时候下去一次,到完成巡视和地质编录上来,已是全身湿透,手脚发软发麻。刘冲平告诉记者,为了不耽误施工进度,大家常住工地一线,手机24小时开机随叫随到,解决现场地质问题。有时候深夜施工单位一个电话,现场地质人员毫不犹豫立即起床,打着手电筒,穿着雨靴,深入斜井……“我们立在前方,代表的就是长江设计院的招牌,就要站好前方的岗位!”刘冲平说。
在后方,艰辛亦不用说。“以前图纸都是一张接一张地画,现在经常几个项目同时开工,这倒逼我们大幅提高工作效率,按照开工先后顺序交叉画图。”长江设计院滇中引水设代处处长汪洋告诉记者,在汉后方人员身处疫情中心,各自居家隔离,沟通协调难度较大,心理压力巨大,几乎每天都加班到凌晨两三点。
齐心协力克时艰,前后联动保生产。复工以来,滇中引水项目部相继编制完成了部分施工详图、水源工程招标设计以及度汛技术要求等文件,有力满足了业主单位生产建设需求。“当前滇中引水香炉山隧洞正以每天1.5米的速度向前掘进,总工期预计将提速20%,我们将继续加强人员和技术投入,保障工程现场工作需要。”汪洋说。
摧伤虽多意愈厉,直与天地争春回。当前,随着国内疫情形势的好转,长江设计院参与的一个又一个重点工程有序复工、稳步推进的好消息接连传来。长江设计院正紧锣密鼓攻坚克难,以复工复产的“大力度”,跑出重大项目生产与疫情防控常态化相适应的“加速度”,行进在努力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春天里!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水利电力质量管理协会 版权所有
备案号: 京ICP备15035636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901
电话:010- 63415529 63414314
传真:010-63415529
邮编:100761